近日,食藥監檢出鎘超標大米,弄得消費者人心惶惶,如何改進刻不容緩。
繼2月份發生湖南鎘米事件后,廣州市近日又出了類似的事件: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飲食品抽驗結果,其中一項結果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更可氣的是,他們還遲遲不公布都是些什么品牌的大米鎘超標。要知道,大米是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天天吃的東西要是不安全,尤其是鎘、鉛這樣的重金屬——那可是會沉淀到骨頭里去的威脅啊!吃一點、積一點,吃得多、積得多,重金屬啊,怎么能從身體里排出去呢?
廣東這件事剛剛發生,事態還不好判斷,但上一次湖南鎘米事件引起了公眾對農田環境污染和食物安全的新一輪擔憂:2013年2月27日,據南方某媒體報道,深糧集團2009年購自湖南的萬噸大米檢出鎘含量超標(0.3毫克每公斤,超過我國現行食品/糧食衛生質量標準0.2毫克每公斤的限值)。由此,企業生停滯,銷售受阻,股票下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受到挫傷。更可怕的是,一時間許多媒體、網絡紛紛用
“鎘米”、“毒米”這樣的字眼敘事,攪得大家坐立不安。
大米天天都在吃,攝取量小得了么?是的,考慮到這些情況,不同食物的限量標準會不同。例如糧農組
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委員會(CAC)的食物鎘含量限量標準為:精米0.4毫克每公斤,鹽0.5毫克每公斤
。又如鉛:肉類和油脂類規定為0.1毫克每公斤,罐頭食品可高達1毫克每公斤,鹽更高達2毫克每公斤,
但牛奶卻嚴格到0.02毫克每公斤,僅為谷類的1/10。這是因為,牛奶攝取量大,每天可能達到公斤水平,而食用鹽每天消費僅在克水平。
不同元素的允許攝入量的不同還與人對不同元素的攝取途徑的差異有關。例如CAC規定,鉛的建議最高攝取量為每周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即成人(60公斤體重)每周可以最多攝入1.5毫克,而鎘的建議最高
攝取量為每周每公斤體重0.007毫克,成人每周可以攝入0.42毫克。但是,精米鉛和鎘的限量標準只差0.2毫克。這是因為人體對鉛的攝入還有更大部分是通過空氣、水和其他途徑(例如顆粒物吸入或皮膚等接觸,兒童的舔土習性)。因此,盡管咱們國家農田污染情況真得挺嚴重的,但許多潛在毒性污染物的攝取途徑并不是主要通過“土壤——作物——農產品——食物”這樣的食物鏈。
再回過頭來說標準,也就是這次廣東發生的超標事件的起因。最近10多年來,國際上的毒理研究已越來
越認識到控制鎘和鉛這兩個元素的重要性,但也越來越考慮人群的敏感性和食物結構對健康風險的影響。大致的情況是,鉛的標準越來越嚴,而且區分不同的敏感人群。鎘呢,在食物結構改善的情況下,食
物的鎘限量標準有放寬的趨勢。
例如,日本曾在上世紀70年代前發生過十分嚴重的農田鎘污染,產生的稻米鎘污染成為鎘高量積累的鎘米,導致人群普遍發生骨痛病。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鎘污染的控制,同時更重要的食物結構的改
善,骨痛病問題基本解決,大米的鎘限值反而提高到目前的0.4毫克每公斤。臺灣地區也采用了0.4毫克每公斤作為水稻鎘含量安全限值,FAO/WHO的食物標準委員會(CAC)也將大米的鎘限值定為0.4毫克公斤。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土壤修復陳能場)對此提出異議:日本最早(1971?)米鎘法定標準是糙米1.0,精米0.9mg/kg,因巿民擔心,農林水產省定標準0.4。0.4-1.0由政府收購作用途,2003(2007?)年嚴格米鎘法定0.4mg/kg。臺最初0.5,2007年嚴格為0.4mg/kg。他認為非放寬,實為嚴格了。
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大米鎘限值為0.2毫克每公斤,雜糧的限值為0.05毫克每公斤;最
近修訂的標準(GB2715-2005)大米和大豆仍然維持這一鎘限值,同時小麥、玉米等糧食定為0.1毫克每公斤。問題在于,我國的鉛鎘環境質量標準相對較寬,但農產品鉛鎘限值標準相對較嚴。上次深糧集團購自湖南的萬噸大米,監測到的鎘含量為0.3毫克每公斤,看起來是含量超標了50%,但實際上還低于國際標準50%。也就是說,如果用國際標準,這部分湖南大米根本沒有超標。廣東這次大米抽檢不知鎘含量是少,如果在0.2到0.4豪克每公斤之間,按國標則肯定是超標了,但按國際標準就沒問題。
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肯定是以大米為主食的啊,這個國際標準適用于中國人嗎?他們老外又不是天
天吃大米。事實上,不管任何制定標準的機構,都是要考慮到人體對有害物質最大限度的,不管你是不是以大米為主食。換句話說,即使是重金屬這樣的污染物,如果是攝入量是在標準之內,吃一輩子這樣的大米也不會累積出毛病。但陳能場認為,國內的稻米產銷消費結構不同,污染區和弱勢群體以大米為主食,且吃劣質大米居多。因此,哪怕0.2的標準也不能放松。
明白了吧,其實咱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比國際還要嚴格,你的農田環境沒人家好,卻非要定出個比人家
還要嚴的食品安全標準,說到底倒是應該從源頭抓起,先把農田環境標準定嚴點,把工業排污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徹底解決才是王道啊!鎘的來源主要就是工業污染,以及含鎘化肥導致的農業污染。這兩點不解決,不管現在這個鎘米超不超標、按哪個標準,發展下去都會盡早有一天危害人們的,尤其是孩子們和以大米為絕對主食的南方農區的人們。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就認為,政府當嚴控重金屬含量超標污水進入農田菜
地,普查公開土地鎘污染值,因地而異調整土地利用方式,將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污染土地改種園藝作物, 切斷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路徑。對污染區農民的血鎘、尿鎘進行普查監測。城市居民盡量食物多樣化,吃百家米,戒煙,保持身體處于良好狀態,不要驚慌。
說了半天鎘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需要關注的,就是鉛污染的情況可能仍在發展中。我國現行標準中糧
食類鉛的限值為0.2毫克每公斤,但沒有考慮到兒童等敏感人群。美國在制定鉛限值中,分出兒童和成人兩個人群,并采用了比FAO/WHO的食物標準委員會(CAC)更嚴格的建議每周攝入量,即兒童每日僅允許
攝入6微克,成人僅25微克,差不多比CAC的嚴一個數量級。我國似乎也應當考慮分出不同敏感性人群的
限值標準。
最后我想說的是,不管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標準更科學,但農田重金屬污染狀況確實不容樂觀,應當加以
大力改進。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國家支持了一大批高技術項目,研發和中試以污染土地生物修復為重點的重金屬污染控制技術,儲備了一批可以修復礦山污染等源頭性含量高的污染農田的處理技術,但污染農田無法休耕后再治理,糧食生產的弦一刻也松不下來,所以更需要邊生產邊治理的技術。